萬物的簽名 

 九月 21日, 2019-十月 26日, 2019


藝術家╱郭鴻蔚    

文字╱郭鴻蔚

不論是十五世紀的煉金術士、占星師、醫學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還是十六世紀的神秘學家雅各布·波墨(Jakob Böhme),他們都相信萬物承載著一個揭示某種不可見性質的印記——簽名。比如,許多藥用植物都酷似它們能治療的疾病或者治療的器官:對肝臟有幫助的羅勒顯然有著肝形葉子;對頭痛極具療效的核桃形狀像大腦;能治療乳腺疾病的植物根莖想當然也會具有乳房的形狀。

簽名被當作「大自然的象形文字」,它和被簽名的事物間一般被理解為相似性。這種擬態關聯的視覺體系被十七世紀啓蒙運動時興起的自然科學當作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非理性的巫術理論而遭到口誅筆伐。在《詞與物》中,福科卻認為「簽名」以相似和交感、類比和對應所鈎織出的密網將這個世界支撐了起來。從多寶閣到自然歷史博物館,「簽名」啓發了一種博物學內部的視覺系統——建立在相似性基礎上的認知結構。

源自對這種由相似性建構起來的視覺體系持久的興趣,郭鴻蔚重新回到了多寶閣(Cabinets of Curiosities)陳列和收藏方式的研究中。在一組描繪有角下目的動物標本胸像中,郭鴻蔚用他獨特的上光油技法在深黑底色上捕捉到了多寶閣裡標本所具有的古典而神秘的哥特氣質。在另一張描繪雪兔交配的繪畫中,上光油技法中的流動性和生長性被加以強調,和潑墨的方式有幾分神似,這使胸像系列中描繪皮毛的細節也凸顯了出來。而從巴洛克風格的鎏金天使雕塑到金礦原石,郭鴻蔚則提取了另一種交感和對應的方式:他把對金色的塑造從人形的具象過渡到了自然抽象的不規則中。通過對上光油層疊或浸潤的控制,在不同意義的形式下的金色表面形成了視覺的關聯。「萬物的簽名」不僅僅是指展覽中描繪對象間通過相似性形成的觀看線索,也是指作為描摹手段的繪畫所提取的範式。範式的風格化不僅能讓描繪對象統一在相同質地中,也能通過筆觸指代的技術生產出符號。借由繪畫方法的標記,郭鴻蔚亦在展覽中製造出了一種簽名:不論是多寶閣中隱秘而皎潔的各種自然形式,還是日常生活裡卑微而永恆的許多詩意瞬間,他們都將在畫面中交相對應,組成關聯的譜系,從而打開彼此封閉而具體的含義,如同一種早已失傳的古老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