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隆

1962 台灣 花蓮     簡歷

文字 / 張國權

作為一個傳統媒材的水墨畫家,彭康隆卻是非傳統的,我偏愛拿他和奧地利兩位維也納分離派的代表人物-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和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作對照,他們都是畫風獨特,個性強烈,情感豐沛。

我們把100年前的克林姆和席勒這對師徒所畫的花,當作西方的對照組,來看看彭康隆的新水墨。把三人的畫一字排開,你可以發現這三位官能感強烈的藝術家,對花卉的慾望與情緒,有著相近的符碼蘊藏其中,糾結有之、纏繞有之、層疊有之、撫弄有之、風韻有之、春夢無限亦有之……

你看這畫就像張勾魂的花床,眼睛凝視著那花梗時,像是手滑過白皙的頸部,眼光移到花萼、花瓣、花冠,再到花蕊時,就像把臉貼向她的臉,把唇貼向她的唇,把舌貼向她的舌,或是乾脆把臉和唇和舌就貼在她下面……。而這只是前戲,那雄蕊柱頭的頂端滿是急著要從縫裡迸出去的花粉,你在她耳邊輕輕吹口氣,頓時就四散紛飛,滿紙花醉。

而「秀、瘦、皺、透、醜」的奇石,則是他的自我象徵,作為美人(花)的陪伴、依靠,或是堅實的擁抱。堅硬倔強的頑石竟也有其柔情的一面,這是中年彭康隆難得的轉變,也是他對感情的安穩寄託。


參與展覽:
花石翻飛
201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